表征與擬像:都市劇中女性的媒介鏡像

发布日期:2019-09-03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來源:《視聽》2019年第9期

    摘要: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反映時代變化、把握時代精神的都市題材電視劇應運而生,並與社會相互建構。電視劇常以性別敘事來呈現特定的社會生活,其中以城市空間為主的都市題材電視劇體現出強烈的女性風格。本文通過梳理女性媒介鏡像建構的表征,得出都市劇中女性類型從單一到多元、女性意識從隱現到泛化、女性話語從結構到消解、女性精神的現代性觀照與雙重背離的特征,揭示了女性媒介鏡像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都市劇女性話語的運作機制,進而實現女性自我賦權。

    關鍵詞:電視劇﹔都市題材﹔媒介形象﹔女性主義﹔擬象

    都市題材電視劇以其貼近生活的主題內容、具有生活質感的鏡語體系,承載著大眾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審美體驗,反過來對當下公共空間的構建做出感性與理性並置的審美實踐。大眾文化語境下,都市題材電視劇對女性的“書寫”持續不斷,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在類型化的創作中不斷發展。其中,女性身份與女性意識的不斷凸顯必然與審美價值有關,而對女性形象變化原因的追根溯源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群體生存境遇的變化和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都市劇中的女性形象承載著社會改革思潮的更新,那麼進入大眾傳媒發達的90年代,都市劇塑造了滿足傳統男性審美的女性形象,使主流意識形態與商業的融合。新世紀的都市題材電視劇受市場經濟、消費文化的影響更為廣泛,女性形象表現為多樣性、異質性以及不確定性。

    一、女性形象類型從單一到多元

    《渴望》的裡程碑意義在於,它不僅開啟了室內大型連續劇的先河,還塑造了一個引發億萬觀眾共鳴的無私奉獻的女性形象——劉慧芳。在之后的一系列以家庭婚戀為內容的劇中,這樣的女性形象繼續發揮著中國傳統禮教在現代的延展,被塑造出來的忍辱負重的賢妻良母形象不過是中國男性審美理想中的女性。特裡•伊格爾頓認為:“審美就是將個體的經驗納入集體的‘情操’和‘喜好’范式,從而營造了一種歸屬感。審美遠未反對或逃避意識形態,可以說,它體現了意識形態。” 都市劇中的女性同她所處的現實環境的想象性關系,體現在性別話語實踐以及權力運作之中。

    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都市劇中,除了有被賦予傳統道德想象的母親、妻子形象,還有宏大社會背景下在家庭、情感、事業中掙扎的女性,顯現出對女性獨立意識、自我發展意識的關注。人物的多元化也體現在21世紀后的女性敘事中,不被家庭、情感所羈絆,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女強人和強女人角色。尤其近幾年出現的“大女主”形象,迎來女性事業、愛情雙豐收,在某種程度上定型化的人物設定、超越現實的情節邏輯被質疑其合理性。回歸真正的女性氣質、提倡女性獨立、敢於挑戰世俗陳規、實現自我目標固然應當成為電視劇中女性形象的審美理想,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矯枉過正”的欲望投射、滿足男性凝視的刻板形象,而應該在充滿生活合理性與內在邏輯性的前提下關注女性成長。

    二、女性意識從顯現到泛化

    (一)在場的缺席:女性意識刻板

    “‘女性意識’既反映了時代發展中的女性由傳統到現代身心靈的改變,也是性別話語對女性進行建構的體現。” 電視劇中,女性意識必須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電視劇要體現男女平等﹔二是電視劇不能把女性置於男權文化視域之下,力求刻畫和呈現女性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的形態 。女性主義作品應自覺地進行女性經驗下的敘事,表達獨立自由的情感以及性別的平等和諧。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以羅子君、唐晶、凌玲等女性形象生動地演繹出女性在面臨外部世界的挑戰以及內部心靈自我審視和認同方面的差異。羅子君婚變后的巨大轉變是為了表現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下當代社會不同的婚姻關系和夫妻模式,但對全職太太刻板化、丑化的人物塑造手段是缺乏女性意識的,子君在陳俊生的內疚、賀涵的保駕護航、老金的殷勤幫助等男性庇護下產生主角光環,使這一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識建立得唐突而牽強。唐晶身上所具有的獨立意識正是子君所缺少的,然而對唐晶這一理想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隻能落入“防火防盜防閨蜜”這一俗套,貌似在暗示父權社會下女強人的價值依舊需要婚姻來肯定。相當多都市劇有女性意識表面化、泛化的趨向,甚至在人物設置與價值觀上對以往劉慧芳式人物矯枉過正。

    (二)想象的能指:女性意識泛濫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